专题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讲座

牟延林教授来我校作 “探索课程思维的逻辑,提高学习者的培育质量”的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18-03-20    点击:

   2018316日,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应用型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我校特别邀请了中国教育政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专家、原重庆市教委常务副主任牟延林教授为我校教师作“探索课程思维的逻辑,提高学习者的培育质量——产教融合2.0的课程思考”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吴华安副校长主持,我校全体专兼职教师一起聆听了本次讲座。

牟教授以“当下高校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课程?”“如何评价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型态”两个问题为切入点,从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出发,结合各大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从产教产教融合2.0的课程价值、培育目标、课程逻辑、课程实施、课程愿景五个方面为教师们分享了产教融合2.0的新理念。

首先牟教授为全校教师解读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指出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高效应积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校企共同育人。

接着牟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烹饪和中医药为例子,用诙谐有趣的语言为大家分析了产教融合2.0的课程价值,以此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培养“未来人生的胜任力”的学习者的发展目标。在课程逻辑方面,牟教授结合各个层次的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以及他自己对产教融合的一些思考,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型态应转变为“学习者成长培育规划”,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型态、课程时态、课程节奏、课程体例、课程资源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本,多元化、丰富化。在课程实施中,提出能力型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即应根据学校所属定位确定课程体系,明确能力培养要求,确定培养能力的具体课程及采用科学的能力评价措施,其中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应与企业对接,共建课程。最后,提出了应用型高校课程的“五个符合度”的美好课程愿景。

最后吴华安副校长对本次讲座做出了总结。他指出,牟延林教授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学校应用型转型的宝贵经验,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这对我校深化应用型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希望老师们,能够认真学习领会讲座精神,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实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开展应用型课程改革。

Copyright©重庆财经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